查看原文
其他

英东学子丨李佳禾:这一切都不是偶然!

英东中学 2020-10-28

 

阅读爱好者、课本剧小编剧、“朋友圈”诗人——这都是属于李佳禾同学的独特名片。在英东中学的三年里,李佳禾时刻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,用一颗自由而勇敢的心,面对生活中的一切。





用“心”阅读

 

李佳禾很爱阅读。

 

在家人手把手的带领下,3岁的小佳禾开始认字,接触新华字典、《广州日报》。从那时开始,他对文字十分敏感,到处翻字典和报纸,后来开始逐渐阅读文学、历史、科普、医学、名人传记、哲学类名著。阅读是他每天的“必修课”。至今,佳禾预估自己已读了1000多本书,保持的最高纪录是一天内看完三本名著。

 

而自小在书堆里浸润长大,受中外文学大家审美观、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糅合影响,佳禾对寻找真我有一种敏锐的感知力。


 佳禾家里的书架一角 


他在作家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一书中找到了情感共鸣与人生启发,“这本小说让我更加热爱生活,在挫折面前不退缩,越挫越勇,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活出自己的不平凡。”


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把每个平凡人物的苦难和成长写得跌宕起伏,字里行间透露出的“不平凡”思想使佳禾意识到,人的生活里不可能没有挫折,一马平川,而是要在一次次苦难中升华。



尼采的名句“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,都是对生命的辜负”教会佳禾,应该努力用有限的生命实现自己无限的价值,即使自己非常渺小。


 佳禾在周国平先生的签售会上 


读书有两种方式,一种是把读书作为学习方式,一种是作为生活方式。用心灵来阅读的佳禾明显属于后者。他从“心”里真正去拥抱这些文学作者,从“心”欣赏这迷人的世界,这都赋予了佳禾一种超脱年龄、地域限制的文化情怀和时代使命感。


在听闻余光中先生去世时,佳禾落泪了。“虽然接触先生的作品比较少,但毕竟又一中国文学巨星的陨落,而且想起了余老先生《乡愁》中的“我在这头,大陆在那头”,我不禁感伤起时事,遗憾两岸关系没有缓解。”

 

“在文学中联想到现代社会,我想作为一名学生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”,在这个时代,大众传媒的手段随着人类技术的进步发生了变化,同时随着网络文学、影视作品以及各种文化现象的流行,“单用普通的文本阅读思维来解读是不够的,我们需要观察背后更多的东西”。


 佳禾初二的部分书单 


3年前,抱着求学之心的李佳禾来到英东中学。在校期间他代表英东中学参加2016年南沙阅读比赛获得第一名;2017年第十九届“语文报杯”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李佳禾的作文《纸质阅读之美》被评为省级三等奖,并被《南沙文学》转载;2018年李佳禾任编剧的话剧《杨修之死》获得南沙区比赛第一名,广州市二等奖。


当这种深刻的阅读爱好在校园舞台上得到了很多关注与成就,并获得相应的回报时,佳禾感概:“这一切都不是偶然,毕竟经历在那里。”


佳禾说:阅读的收获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存在的。“阅读历史与科学拓宽知识面,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;阅读散文和小说,能正视生活中的困难,在书中的主人公那里学习生活的经验。”



编剧体验

 

浸润在阅读之中的李佳禾,他也在不断尝试发挥自己小小的文学力量,并留下独属于自己的印记。在读初二年级期间,他接下了为《杨修之死》课本剧改编剧本的大任,借此透过对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展开反思。“我认为《杨修之死》的核心展示的是一种处世之道,我们不能像杨修那样太过恃才傲物,口无遮拦。否则你的好心会被他人误解,像杨修那样招来杀身之祸,不可随意揣测别人的心理。”

 

得益于大量的文学知识储备,他在写剧本的台词和叙述语言时得心应手。在一周内写下6000多字的剧本初稿,后续陆续透过深读原著,观看新老《三国》电视剧、京剧等方式,去琢磨刻画剧中的人物的性格,更好的抓住人物之间的主要矛盾。



在这过程中,他感受到剧本创作与写作之间的联系:“我曾迷茫我编这部剧的用意,我不知道我要告诉观众什么。戏剧思维要考虑从感受出发,什么东西是戏,怎么样进入人物的内心,其实就像考试写作文一样,要挑最重要的讲,挑最体现中心的讲,次要的先放一放或者是舍弃。”

 

在剧中,李佳禾是一名妥妥的“斜杠青年”。 除了担任编剧外,他还充当场记、客串演员。佳禾坦言:“这是一次很神奇的体验,演自己写的剧,把自己融入进自己写的剧里,这样的身份变换非常有趣,从中我也明白了做演员的辛酸,做场记的不易。”


 佳禾客串士兵 

 

戏剧最终展现出来的成果也出乎了佳禾意料。这张得到了南沙区中小学阅读素养提升之课本剧决赛第一名、广州市巡演二等奖以及最佳舞台效果奖的优秀影视成绩单,对佳禾来说还存在遗憾的地方,“虽然这部剧取得了很好的成果,但是我觉得角色的塑造还可以更鲜明。不过这只是我的处女作,我相信以后可以做的更好。”

 


“朋友圈”诗人

 

受诗人海子、顾城的作品影响,佳禾从初一时开始尝试诗词创作。他是一位“朋友圈”诗人,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记录下那些点滴灵感,展示在只有好友可见的微信朋友圈里。他说自己的诗都是真实的,有像霍金、余光中这些大神离去的遗憾感慨,有对亲人的思念,也有旅途中人事见闻的思考,每首诗细细讲起来都是一个故事。


 

他的第一首诗叫《火烧云》,是初一时参加完散学典礼,有感万物消长。他在诗中这样写道:


火烧云


又到傍晚了

太阳累了

蹒跚地离开了

霞光照耀着大地


风轻悄悄的

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

为太阳送行

很美,却去得很快

明天还会有

但不一样了



他留意着生活中的每一处风景,除了兴趣本身,还源自他对自身创作实践的反思、对当下时代发展的观照,并用自己的诗句将其织成一个大茧,而真正的李佳禾就待在其中。


相比起编剧要多方面考虑演员、时间,还有向观众清楚表明意图这些因素,对佳禾来说,写诗可以更加随性,“想朦胧就朦胧,不需要所有人都能看懂,但不能瞎写,要有意义。但其实写诗也是一件很熬人的事情,需要考虑怎么运用意象,怎么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。”

 

佳禾爸爸也热爱写诗。佳禾说父亲的诗会勾起其写诗的欲望,总是忍不住想和他切磋一番。“我们经常做写诗方面的交流,经常在一起讨论喜欢的诗和诗人。我们一般不会有观点的冲突,我喜欢爸爸写的诗,爸爸尊重我的诗,尊重我的想法,他也希望我的诗能留下童真和纯净。”


▼佳禾爸爸的部分作品

《回家》《落叶》


 


格物致知的英东生活

 

初中三年的生活,在李佳禾眼里,是充满惊喜而顺其自然的。在体验到丰富多样的课程之余,还旁听了许多不限主题,不限学科的大咖讲座。对他来说,每次听完一场讲座,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又多了一点不同。


 

不过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去年,佳禾的爸爸在学校以“我和佳禾有个约定——谈谈我和佳禾的阅读”为分享话题,开展的一场关于陪伴阅读与家庭教育的分享会。学校举办的这类阅读交流活动,让佳禾打破了对爸爸的固有印象,感受到父亲引导式教育背后的关爱。他感慨说:“我爸在会上引用的图片和聊天记录,让我回忆起了美好的时光。他用了与我交流的方式来讲课,我想,我和老爸与其他的家长与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——我俩是有心灵上的交流的。”


父子间的阅读交流


谈及即将要离开英东中学,佳禾的感念之情溢于言表:“在英东的这三年对我来说很重要,知识学养的积累是一方面,更重要的是人格修养的养成。”正如他所说,英东中学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,让大家站得高、看得远,与众多优秀的同辈共学适道。更重要的是,这里能够最大限度包容你、支持你,让你不断成长。



最后值得一提的是,三年来,佳禾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位居年级第一名。谈及能否给英东的师弟师妹一些学习启示时,佳禾总结了四个字:格物致知。


“在读书中求知,也要在实践中求知,不讲空话,不讲大道理,要明辨事理,务到实处。学了知识后还要去理解,去感悟。”


致知在格物,物格而后知至。


 

 往期精彩回顾 


Address: No.180,south gangqian avenue, nansha district, guangzhou

Hotline: 020-8468 6968

Website: www.fytschool.com

欢迎与我们联系了解更多学校信息

地址:广州市南沙区港前大道南180号

热线电话:020-8468 6968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